MENU

2025.02.21

芽點銀行的孕育

芽點銀行的孕育

從不被看好的「芽點銀行」,到改變生產模式的可能突破

大概兩年前,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:
為什麼嫁接玫瑰的過程總是受限於枝條的供應?

有時候找不到合適的枝條,有時候又缺乏合適的砧木,導致整個生產流程變得極不穩定,產品規格無法統一。
我們手上有 600 種玫瑰, 如果要讓這些品種都能夠穩定供應,每個品種至少要有10棵母本 來生產枝條,也就是 6000 株玫瑰。但現階段這根本做不到,原因很現實—— 沒有足夠的場域與量能來維持這麼多母本,更何況,觀賞用玫瑰本來就偏小眾,市場價格也沒有絕對的競爭力,單純靠擴大種植規模,根本行不通。

於是,我在想有沒有一種方式,可以讓優質芽點隨時可被產生,解決供應不穩定的問題? 這就是「芽點銀行」的概念。
當時,這個想法並沒有獲得太多支持,不管是學界還是業界,大家都不看好,覺得這件事很難執行。
計畫書寫過、被駁回, 專家學者問過、也不覺得值得發展。
簡單來說,就是沒有人覺得這有搞頭。

但兩年過去了,事情開始有了轉機。
最近,終於有學界的教授認為這個方向值得嘗試,願意一起討論技術上的可行性,甚至開始進入測試階段。
這對我來說,絕對是一個值得興奮的進展。砧木批量繁殖已經穩定,現在只差穩定的芽點 其實,早在兩年前,我們就已經透過批量複製載體的方式,成功讓砧木繁殖進入規模化生產。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砧木,而是如何穩定取得芽點。如果這個技術能夠突破,對外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「產業亮點」,但對我們來說,這將直接解決生產的核心痛點,讓我們在嫁接玫瑰的供應穩定度上,大幅度提升。

回列表